博洛尼亞有個電影節

說起意大利的電影節,最多香港人注意的,當然是威尼斯影展。其次是烏甸尼遠東電影節,因為常有香港電影入選。北部城市博洛尼亞(Bologna,或譯波隆那)舉辦的 Il Cinema Ritrovato(台灣譯為「再發現影展」,大陸也有人譯成「探佚電影節」),大概較少人知道。電影節在六月下旬舉行,既沒有紅地氈,也沒有星光熠熠的頒獎禮,卻猶如影迷間的 best kept secret。它已辦了32屆,愈辦愈有規模,今屆更邀請到馬田史高西斯任開幕嘉賓。顧名思義,電影節重點是「再發現」,致力發掘鮮為人知的瑰寶,並積極推動電影修復,把電影的原有光芒呈現觀眾眼前。 Continue reading “博洛尼亞有個電影節”

《小偷家族》:溫暖筆觸勾勒現實冷酷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小偷家族》奪得今屆康城影展金棕櫚獎,這是繼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黑澤明的《影武者》、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和《鰻魚》後,第五次由日本電影贏得康城影展最高殊榮(《地獄門》那一屆,仍未設立金棕櫚獎,得大獎已是最高殊榮)。《小偷家族》的演員陣容有多次跟是枝裕和合作的 Lily Franky 與樹木希林,亦有首度合作即神采飛揚的安藤櫻,題材方面仍是導演一貫關心的家庭主題,不過這次是反過來寫,透過一個非一般的家庭,反問家庭和親情是什麼。 Continue reading “《小偷家族》:溫暖筆觸勾勒現實冷酷”

新浪潮之母──艾麗絲華妲

今年「法國五月」的電影節目搬到六月舉行,以「新浪潮之母──艾麗絲華妲」(Tribute to Agnès Varda)為主題,選映她的十二部代表作。主辦單位本來趁她到亞洲巡迴宣傳,邀請她來香港與觀眾見面,不過她到底已經九十高齡了,結果還是取消了亞洲巡迴。華妲在去年獲奧斯卡頒發終身成就獎,今年更有新作《眼睛相旅行》(Faces Places)角逐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她無暇出席提名宴會,就運送了自己的紙板公仔跟群星合照,不但以表尊重,更顯頑皮本色。 Continue reading “新浪潮之母──艾麗絲華妲”

《幸福路上》:一代人的成長與徬徨

金馬獎的最佳動畫長片,是最常從缺的一項,翻查紀錄,最近十屆就有八次從缺,而台灣動畫更已缺席多年。去年雖有台灣動畫《小貓巴克里》入圍,但論質素還是不盡人意。倒是去年年底出現的《幸福路上》比較有意思,不久前在東京的動畫節得了獎,也肯定是來屆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熱門之選。 Continue reading “《幸福路上》:一代人的成長與徬徨”

都是愛的代價──《相愛相親》

三年前我參與編輯一本關於張艾嘉的書,訪問的時候,張艾嘉已提起正在籌備一部叫《陌上花開》的電影。事隔三年,電影完成了,易名《相愛相親》。劇本最初是成都女生游曉穎自己家裡的故事,本來是大學的功課,輾轉到了張艾嘉手上,幾經修改,就成了三代女性的糾結:薇薇(郎月婷飾)到了適婚之齡,與母親慧英(張艾嘉飾)關係緊張;慧英到了退休之齡,堅持安排自己父母合葬而跟姥姥(吳彥姝飾)衝突;姥姥到了松柏之齡,一直守在鄉下的夫家,丈夫早已在城裡再娶,跟別人生了女兒慧英和外孫薇薇。 Continue reading “都是愛的代價──《相愛相親》”

《希望在彼方》:世界很醜但有音樂和啤酒

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的電影,常有酒吧和音樂,還有狗。這位芬蘭怪傑曾以《扑頭前失魂後》(The Man Without a Past)贏得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片中有他的愛犬粉墨登場,當時亦獲頒「狗棕櫚獎」(Palm Dog)。新作《希望在彼方》(The Other Side of Hope)延續他對社會低下層小人物的一貫關懷,也一如他早年著名的勞動階層三部曲(Shadows in Paradise, Ariel, The Match Factory Girl),或者傑作《流雲》(Drifting Clouds)及《扑頭前失魂後》,就算描寫貧苦亦充滿幽默。新作不僅在年初的柏林影展奪得最佳導演銀熊獎,不久前國際影評人聯盟更選它為年度最佳電影。而戲裡同樣有一頭小狗,雖然戲份不多,卻是最懂人心,懂得在適當時候為主角送上安慰。 Continue reading “《希望在彼方》:世界很醜但有音樂和啤酒”

《十誡》:同一穹蒼下的十個故事

1988年的《十誡》是奇斯洛夫斯基為波蘭電視台製作的十集單元故事。最初構思是找十位新晉導演來執導,由他和 Krzysztof Piesiewicz 合寫劇本。不過當他完成劇本初稿後,發現自己跟這些故事已日久生情,捨不得讓別人來導,於是親自操刀。奇斯洛夫斯基把《聖經》裡的十誡,重新演化為現代人面對的道德倫理困境,道盡箇中抉擇與矛盾,儘管只是電視製作,仍在多個影展備受讚譽。加上由其中兩集延伸而成的《殺戒》與《情戒》,即令奇斯洛夫斯基躋身當代電影大師之列。 Continue reading “《十誡》:同一穹蒼下的十個故事”

由個人到城市的無明──《一念無明》

無獨有偶,由《樹大招風》英文片名 Trivisa(三毒:貪、瞋、癡),到余文樂、曾志偉主演的《一念無明》,都以片名指向人世的煩惱,既是個人的苦痛與困局,更是當下社會的躁動與鬱結。 Continue reading “由個人到城市的無明──《一念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