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獲的移動家園

徐道獲的移動家園

在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看了韓裔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的個人展覽,以家與屋為主題,當中以移民的身分,思考歸屬與流離。徐道獲在首爾出生,曾到美國求學,在紐約工作,現定居倫敦,展覽名為「Walk the House」。其中一件作品叫「Home Within Home」,利用3D打印技術,按九分之一比例,將自己在首爾的童年舊居,與他在美國留學時期租住的樓房合而為一,屋中有屋,外面是三層高的十九世紀西方建築,裏面則嵌入了一座傳統韓屋。這彷彿是兩段生活軌跡的重疊,也似是身分的隱喻,表面是西方生活模式與習慣,內裏是他在韓國的成長印記。

最震撼是名為「Rubbing/Loving: Seoul Home」的作品,是一座實物原大的紙屋。徐道獲回到童年時居住的傳統韓屋,用紙張把建築物完全覆蓋,包住了外牆、木樑、瓦頂和門窗,以石墨在紙上摩擦,拓印出一磚一瓦的紋理、牌匾上的刻字、窗框、石階和地基,把所有細節都拓印出來。拓印的過程,像是透過雙手重塑童年記憶,也似是一張立體的炭筆素描。之後再等了九個月,令紙張經歷風吹日曬,開始斑駁泛黃,充滿時間痕跡,才小心逐一剝下。他就用這些拆下來的紙,重新砌回房子的外貌。於是童年舊居成了一個可以移動的家,飄洋過海,離鄉別井,拆開重組。

另一件關於家的作品叫「Perfect Home」,是用不銹鋼線和人造纖維圍起一個空間,上面掛滿以同樣物料製成的日常家居設備,諸如門鎖、門把、燈掣、插蘇、掛勾、吊燈等,錯落其間,代表他歷年住過的不同房子,由首爾、柏林、紐約,到倫敦,全部交疊在同一空間,創造出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理想家園」。大型作品「Nest/s」的概念亦近似,他使用紗網般半透明的人造纖維物料,把自己在不同城市住過的房間連接起來,以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時期的居所,結合編織元素,編成一條混合不同建築風格的時空隧道。

還有一件作品關於光州,同屬「Rubbing/Loving」系列,但這次拓印的不是舊居,而是一個空房間。1980年韓國發生光州事件,當時全斗煥派軍隊鎮壓光州民主運動,向示威民眾開槍。徐道獲應光州雙年展邀請,來到當年鎮壓後一直空置的劇院宿舍房間,以紙張覆蓋四面牆壁及天花,帶着學生和年輕藝術家團隊,全部蒙上眼睛,一同用石墨拓印。原意是用紙張重新砌回立體的房間,可能因展場空間所限,現於一面牆上攤開來展覽,成了一件好像平面圖的「黑鼆鼆」作品,卻是象徵那段黑暗無光、血腥鎮壓消息被嚴密封鎖的日子,也是團隊在漆黑之中,用雙手摸索曾被掩蓋的歷史傷痕。

展場的另一面牆則播放有關 Robin Hood Gardens 的錄像作品,由英國 V&A 博物館委託他製作,在新近開幕的 V&A 博物館東倉庫(V&A East Storehouse)亦有展出。Robin Hood Gardens 是位於東倫敦的公營房屋,粗獷派建築,分為東西兩座,1972年落成,後來因疏於維修,日漸殘破,2017年開始拆卸重建。徐道獲就為拆卸中的樓房做記錄,利用縮時攝影、無人機拍攝、3D掃描等技術,在建築內部作橫向或垂直移動拍攝,拍下住宅單位內的佈局,還有大樓拆掉外牆後的橫切面。他又邀請住客坐在他們最喜歡的椅子上,然後起身離開,像靈魂出竅般,剩下空蕩蕩的房子。這個作品彷彿是為這些即將消失的「家」拍下遺照,為即將化為烏有的空間作最後的凝視。

(原刊於《號外》第 587 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