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奧斯卡將「最佳外語片獎」易名為「最佳國際影片獎」,獎項已塵埃落定,《上流寄生族》(Parasite)不但贏得此獎,還囊括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原創劇本獎項。而在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紀錄片的提名名單中,都出現了同一部影片:《流蜜大地之詩》(Honeyland)。過往也試過有紀錄片獲提名最佳外語片,像潘禮德的《被消失的影像》(The Missing Picture),不過同時獲提名最佳紀錄片獎的,《流蜜大地之詩》則是首部。 Continue reading “《流蜜大地之詩》:蜜蜂的寓言”
《教廷白煙》:兩任教宗的探戈
作為安東尼鶴健士(Anthony Hopkins)和尊尼芬派斯(Jonathan Pryce)兩大影帝互拼演技之作,《教廷白煙》(The Two Popes)無疑是好看的。而故事也觸及了1970年代阿根廷軍政府殘殺異己的「骯髒戰爭」(Dirty War),重提那段導致三萬人「被失蹤」的黑歷史。曾執導《無主之城》(City of God)、《無國界追兇》(The Constant Gardener)和《盲流感》(Blindness)的巴西裔導演費蘭度美拿里斯(Fernando Meirelles),把兩位教宗針鋒相對的會面,拍得饒有趣味。雖然主要在 Netflix 播放,仍獲得金球獎及奧斯卡多項提名。然而,如果以為它會認真討論教廷內部角力,大概要失望了。 Continue reading “《教廷白煙》:兩任教宗的探戈”
掠影夏灣拿
五月的時候,我和友人去了一趟夏灣拿(即哈瓦那,但我傾向沿用夏灣拿這名字,一來這是由來已久的粵語音譯,二來據說當地華僑亦慣用此譯名)。提起夏灣拿,不少影迷可能馬上想起《樂滿夏灣拿》。廿多年前,一群古巴老樂手聚頭,組成 Buena Vista Social Club,錄製唱片贏得格林美獎,雲溫達斯以他們為主角拍成紀錄片,令更多人知道他們的音樂和故事,亦令更多人對古巴留下深刻印象。 Continue reading “掠影夏灣拿”
《不老的戰跡》:另一種以假亂真
提起來自紐西蘭的彼得積遜,相信多數人會想起他導演的《魔戒》三部曲或者《哈比人》三部曲。資深影迷或許會記得他在1994年曾經拍了一部《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捧紅了初登銀幕的琦溫絲莉(Kate Winslet),甚至記得他初出茅廬的首作,是用16米厘拍的 cult 片《人什》(Bad Taste),講特遣小隊剿滅外星人,大灑血漿和腦漿,以低成本拍成土法特技。最近聽說他有意修復自己這些少作,包括《人什》和《群屍玩過界》(Braindead)等。這念頭源於他去年完成的紀錄片《不老的戰跡》(They Shall Not Grow Old)。 Continue reading “《不老的戰跡》:另一種以假亂真”
聶辛斯基異想曲
說起波蘭導演,多數人會想起奇斯洛夫斯基、華意達、贊祿西、波蘭斯基、史高林莫斯基等,搞實驗短片的聶辛斯基(Zbigniew Rybczynski)應該比較鮮為人知。四月的「電影節發燒友」有個「禁不住的荒謬:中歐與東歐的荒誕電影」環節,當中會放映聶辛斯基的實驗短片,包括1983年贏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探戈》(Tango)。 Continue reading “聶辛斯基異想曲”
《撞死了一隻羊》: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
《撞死了一隻羊》是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在《塔洛》之後執導的劇情片新作,由王家衛監製,澤東出品,不少人看見預告片裡男主角戴墨鏡,難免會聯想是否跟王家衛有關,不過看了電影就知道,墨鏡是別有用意的。故事看來簡單,戴墨鏡的貨車司機金巴在路上撞死了羊,然後遇上有人截順風車,那人恰巧也叫金巴,是個殺手,說要找殺父仇人報仇。一開始像是公路電影,當殺手金巴下車後,電影變得耐人尋味。墨鏡金巴念念不忘殺手金巴,甚至跑去打探其下落,電影的魔幻味道也愈來愈強烈。 Continue reading “《撞死了一隻羊》: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
《邊境奇聞》: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邊境奇聞》(Border)是一部劍走偏鋒的奇片,集社會寫實、神話、浪漫、驚慄、超自然詭異,以及北歐犯罪類型於一身。女主角天娜的造型不單是其貌不揚,更是以特技化妝強調她的「醜」(據說女主角每次要用四小時去弄這個面目全非的造型),強調她的長相異乎常人。她在故事裡的職業是瑞典邊境小鎮的海關關員,負責抽查過境旅客,偵緝走私違禁品。她先天擁有超強嗅覺,比緝毒犬還要靈敏,能夠聞出犯罪的味道。 Continue reading “《邊境奇聞》: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博洛尼亞有個電影節
說起意大利的電影節,最多香港人注意的,當然是威尼斯影展。其次是烏甸尼遠東電影節,因為常有香港電影入選。北部城市博洛尼亞(Bologna,或譯波隆那)舉辦的 Il Cinema Ritrovato(台灣譯為「再發現影展」,大陸也有人譯成「探佚電影節」),大概較少人知道。電影節在六月下旬舉行,既沒有紅地氈,也沒有星光熠熠的頒獎禮,卻猶如影迷間的 best kept secret。它已辦了32屆,愈辦愈有規模,今屆更邀請到馬田史高西斯任開幕嘉賓。顧名思義,電影節重點是「再發現」,致力發掘鮮為人知的瑰寶,並積極推動電影修復,把電影的原有光芒呈現觀眾眼前。 Continue reading “博洛尼亞有個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