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般的翅膀:記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當香港電影在金馬獎取得佳績之際,我身處時差七小時的阿姆斯特丹,那裡正在舉行紀錄片影展。除下口罩,置身最開放自由的城市,不同角落都見到影展的旗幟和海報。今年影展的宣傳圖案是一隻長了蝴蝶翅膀的獸,花瓣般的翅膀美麗而脆弱,一如開放自由的社會其實得來不易,城裡的安妮紀念館仍在提醒大家勿忘納粹暴行,附近的同志紀念碑仍放滿悼亡的蠟燭和花。 Continue reading “花瓣般的翅膀:記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詭異奇特的智利動畫

智利動畫短片《野獸之思》(Bestia)在各地影展橫掃獎項,還在年初獲得奧斯卡提名最佳動畫短片。主角造型圓圓胖胖的,原來是以鮮為人知的智利秘密警察英格麗(Íngrid Olderöck)為原型。1973年智利獨裁者皮諾切特發動流血政變推翻民選總統阿連德,不只大舉搜捕阿連德的支持者,還成立了惡名昭彰的國家情報局(DINA),組識秘密警察對付異見人士,綁架、虐殺、毀屍滅跡,不計其數。據說當時英格麗有個綽號,叫「The Woman With the Dogs」,因她負責訓練惡犬執行虐囚任務。她所飼養的德國牧羊犬 Volodya,就是專門用來襲擊並強姦獄中女性,可謂極度變態。 Continue reading “詭異奇特的智利動畫”

由《超犀女王》說到《霧夜驚魂》

《紐約客》的 Carmen Maria Machado 撰文談《超犀女王》(Promising Young Woman),提到影片如何重塑 rape-revenge 這個電影類型,列舉了一些電影參照,例如1972年驚慄片《殺人不分左右》(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的頸鍊、《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或者《強我》(Baise-moi)赴湯蹈火兩脇插刀的女性情誼等,進一步指出《超犀女王》顛覆了這個類型的成規。然而《紐約客》文章沒提及,其實戲中更直接的引用,是1955年的《霧夜驚魂》(The Night of the Hunter,或譯作《獵人之夜》)。 Continue reading “由《超犀女王》說到《霧夜驚魂》”

《深海光年》:如果水有記憶

「他們說水是有記憶的,我相信它同樣是有聲音的,假如靠得很近,我們就能夠聽到每個印第安人和失蹤者的聲音。」──《深海光年》(The Pearl Button,2015)

水,是《深海光年》導演古茲曼(Patricio Guzmán)喚回記憶的媒介。古茲曼在十年間,先後完成了他的智利三部曲,都是透過智利的獨特地貌景觀,重新喚起逐漸被人遺忘的歷史記憶。《星空塵土》(Nostalgia for the Light,2010)由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的天文觀測站開始,因該處長年乾旱無雲,而且海拔較高,被認為是全球最佳觀星地點。乾燥氣候亦有助保存古代遺跡,吸引考古學家前來考察。而一群婦女也到此挖掘,希望尋回在軍政府獨裁統治期間遇害親人的遺骸。 Continue reading “《深海光年》:如果水有記憶”

橄欖樹下嚐櫻桃滋味

2016年7月,突然傳來了伊朗大師級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台灣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去世的消息。2011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曾辦過他的電影回顧展,重溫了他由《小旅人》(The Traveller,台灣譯名:闖渡客)到《似是有緣人》(Certified Copy,台灣譯名:愛情對白)的創作歷程,可算是在香港至今對他的作品最全面的一次回顧。而在2013年,他甚至到過香港,參與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在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舉辦的研討會,還在黃竹坑的藝廊舉行了個人攝影展,並出席香港國際電影節 Cine Fan 及百老匯電影中心的映後座談。 Continue reading “橄欖樹下嚐櫻桃滋味”

穿梭幻想與現實間──今敏

日本動畫導演今敏2010年因癌症逝世,生前仍忙於籌備《造夢機械》,沒來得及完成,就先走一步了。他給影迷留下四部長片和一部電視動畫,已足以名留青史。作品相繼完成數碼修復,法國導演 Pascal-Alex Vincent 亦拍了關於他的紀錄片《今敏:造夢大師》(Satoshi Kon, l’illusionniste)。很多人推介今敏作品時,尤其在歐美,總會提到戴倫阿羅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和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前者拍《黑天鵝》(Black Swan)已被認為是向今敏的《藍色恐懼》(Perfect Blue)取經,甚至早在《迷上癮》(Requiem for a Dream),戴倫獲今敏授權,已直接翻拍了《藍色恐懼》浴缸一幕的分鏡,向今敏致敬。至於路蘭的《潛行凶間》(Inception)也常被認為受到今敏的《盜夢探偵》(Paprika)啟發。 Continue reading “穿梭幻想與現實間──今敏”

笑對 nobody’s perfect 的世界

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曾這樣形容比利懷特(Billy Wilder):「我沒辦法說誰是最偉大導演,但我可以說沒人比得上比利懷特。《殺夫報》(Double Indemnity)和《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已經變成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共同的記憶。他真是位大師,那些電影的選角工夫太厲害了。即使在通俗劇或悲劇中,他也總保持他的幽默。……有時候你會遇見一些跟你原先想像不一樣的名人,但比利懷特就跟他的電影一樣。我曾為他畫過一幅好玩的畫像,他本人就是一幅畫。」(《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 Continue reading “笑對 nobody’s perfect 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