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女回憶錄》:擁抱不完美的美

《蝸牛女回憶錄》:擁抱不完美的美

今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提名名單,除了《荒野機械人》和《玩轉腦朋友2》這類大公司出品、已於 Netflix 上架的《超級無敵掌門狗之最強復仇鳥》,以及異軍突起的拉脫維亞動畫《貓貓的奇幻漂流》(Flow)外,還有一部來自澳洲的泥膠定格動畫。起初看到海報,就覺得眼熟,原來是《不完全的愛》(Mary and Max)導演亞當艾略特(Adam Elliot)的新作,名為《蝸牛女回憶錄》(Memoir of a Snail)。一如他的前作,都是 clayography(泥膠動畫傳記),是給成年人看的動畫,看起來醜醜的,卻有種奇異的美,表面怪誕,實則是一個內向女孩破碎悲哀的人生故事。

動畫一開始,是垂危的 Pinky 在病榻呻吟,突然叫了一聲「Potatoes」就斷氣了,將守在床邊的主角 Grace 弄得一頭霧水。然後鏡頭一轉,Grace 就在好友墳前憶述自己的過去,由仍在母親子宮的時候說起。她總是戴着看似蝸牛觸角的帽子,以蝸牛為寵物,也想好像蝸牛有個殼可以把自己藏起來。父母早死,她和孖生弟弟 Gilbert 被不同家庭領養,自此分隔兩地。她沒有同齡朋友,但遇上比她年長很多的 Pinky,像契媽一樣陪着她,然而她的人生還是充滿憂鬱和孤獨。

亞當艾略特創造的角色總是有點內向和不完美,像《不完全的愛》的 Max 有亞氏保加症而且嚴重肥胖,短片《艾尼餅乾》(Ernie Biscuit)的 Ernie 被頑童的炮仗炸聾,至於《蝸牛女回憶錄》的 Grace,出生時就有兔唇。Grace 生於1970年代,於是回憶片段都有濃厚懷舊色彩。小時候她因兔唇要動手術,急須輸血,弟弟可說是救了她一命。後來她被男生欺凌,也是弟弟替她出頭。因此兩姊弟感情非常要好。但造物弄人,他們被分開領養,只能靠書信聯繫。弟弟從小愛玩火,想成為像父親那樣的雜耍藝人,卻被極端保守偽善的宗教家庭收養,一直受到壓迫。Grace 被送到坎培拉,愈來愈自卑,而且自覺跟領養她的父母格格不入。後來她以為找到真愛了,結果還是不似預期,就只有蝸牛和 Pinky 能夠給她安慰。

Pinky 也有自己的悲慘故事,而且記性愈來愈差,但性格樂天,總是有很多奇遇,更成為了 Grace 的守護天使。看片尾才知道 Nick Cave 客串聲演了 Pinky 的第二任丈夫,是個派信傳情的郵差,唸了一首露骨的情詩。此外印象深刻是片中兩姊弟常常看書,姊姊看《藝妓回憶錄》和《安妮日記》,弟弟看《蒼蠅王》、《麥田捕手》和《飢餓藝術家》,還有 Sylvia Plath,並把 Grace 最愛的蝸牛命名為 Sylvia。父親也愛看書,臨死時正在看《憤怒的葡萄》。

亞當艾略特前作《不完全的愛》樸拙感人,珠玉在前,新作仍發揮水準,遊走於悲喜之間,每每以荒誕滑稽表現死亡。Grace 對蝸牛的熱愛源自母親,她母親因難產死亡,生前是軟體動物學家,收藏了蝸牛形狀的擺設、戒指和音樂盒。姊弟因玩火在手臂留下疤痕,卻剛好可以拼出笑臉。父親不但做過雜耍藝人,還在巴黎拍過定格動畫,閒時放映給小孩看,所以 Grace 小時候已想學他那樣做動畫師,卻要等到她放開心結,才去了報讀電影學校,自己故事自己拍。

導演似乎不忍心把故事寫得太慘,不時讓角色苦中作樂,灰暗中蘊藏溫柔力量,接納生命中的破碎和遺憾,擁抱不完美的美(就如片中提及日本修補陶器的傳統工藝「金繼」),還留了希望在尾聲。動畫最後的信息,是脫去蝸牛殼,走出自設的牢籠,借用了齊克果名句「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而蝸牛也不會倒後行,只管向前走,說不定奇蹟就在前面。而且好心總有好報。聽起來有點老套,幸好沒有變成心靈雞湯,透過一個暗黑而奇幻的故事帶出,反而是苦中帶甘的味道。

(原刊於《號外》第 580 期,本文為修訂版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