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光的幻想》:長夜裡盼望曙光

《乘著光的幻想》:長夜裡盼望曙光

柏耶嘉柏迪婭(Payal Kapadia)首部劇情長片《All We Imagine as Light》奪得了今年康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成為首位贏得該獎項的印度女導演。該片的台灣譯名是《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中國大陸譯《想像之光》,不過仍是香港譯名《乘著光的幻想》最親切,令人想起岑寧兒的歌〈風的形狀〉:「乘著那風的幻想/……長夜裡看守什麼/才值得你為曙光/為明日嚮往/儘管會不安」。而影片正是三個不安女子的故事,她們在生命長夜裡,想像有光,靜待曙光。

片中的三名女子都住在孟買,於同一間醫院工作。資深護士 Prabha 已婚,但盲婚啞嫁的丈夫在新婚不久即跑到德國打工,她對上一次接到丈夫來電已是一年多前,而從外地來的醫生 Manoj 則對她有好感,更會寫詩給她。年輕護士 Anu 是 Prabha 室友,她是印度教教徒,卻愛上生於穆斯林家庭的男子,只能偷偷摸摸地約會。年長的 Parvaty 在醫院廚房工作,喪夫後面臨迫遷,因為發展商要重建舊區蓋高樓,她卻找不到可證明自己擁有居住權的文件。

三人各有煩惱,涵蓋戀愛自由、異教通婚、住屋權利等問題。影片又加入訪問的錄音聲帶,配上孟買街頭畫面,由選擇移居此地的人們講述他們眼中的孟買。他們有些是外勞,一開始的畫外音就說,即使已在孟買住了23年,仍不敢稱之為家,總覺得遲早要被迫離開。又有畫外音表示很多人說孟買是夢想之都(the city of dreams),但對他們來說,卻是幻象之城(the city of illusions),而所謂「孟買精神」就是即使住在溝渠也不許發怒。Prabha 有天收到一個從外國寄來的電飯煲,懷疑是丈夫所寄。影片大半時間都在鋪陳三個女子的凝滯困境,直到她們一起回到 Parvaty 的家鄉,夢幻般的旅程,以及影片的結尾,令故事意境瞬間昇華。這是一部必須看到最尾的電影。

導演柏耶嘉柏迪婭並非寂寂無聞之輩,三年前她曾以紀錄片《一任無知到天明》(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入選康城影展導演雙周,並贏得最佳紀錄片金眼睛獎。再回顧她之前幾部短片,當中對印度女性處境的描寫、對民間傳奇的興趣、魔幻筆觸,以及對聲音設計的重視,都一脈相承。短片《午後的雲》(Afternoon Clouds)那段疑幻疑真的相遇,就跟《乘著光的幻想》尾段如出一轍。

柏耶嘉柏迪婭曾提及自己父親的專業是精神分析,她跟父親常常談到夢境,而夢般的魔幻,也經常在她的創作裡出現。《午後的雲》和《雨季前最後一個芒果》(The Last Mango Before the Monsoon)都有婦人夢見亡夫。《夏日絮語》(And What is the Summer Saying)有女子以畫外音憶述自己做了怪夢,然後一覺醒來已被安排嫁給陌生人。早期短片《西瓜、魚和半身鬼》(Watermelon, Fish and Half Ghost)裡,老祖母深信丈夫過世時祭司只超渡了一半,認為只有上半身的丈夫仍滯留人間,徘徊在她身邊。而在《乘著光的幻想》中,開場不久在病房留醫的老婦就說自己看見亡夫,沒有腳,只有身,恍如父權陰影。Prabha 的丈夫則杳無音信,卻可能透過一個電飯煲,或是其他夢幻般的方式,重回她的視線中。

《乘著光的幻想》拍出了迷人的詩意,當中的畫外音訪問,亦令人想起柏耶嘉柏迪婭的紀錄片前作《一任無知到天明》。這部紀錄片源於她母校印度電影電視學院爆發的學生運動,學生因反對校長任命而觸發示威浪潮,影片加入了如夢般的敘事,虛構一名女生L寫下了一封封沒寄出的私密情書,在凌亂的宿舍被人發現,畫外音讀出信件內容,訴說因為印度種姓制度的歧視,L和男友不得不被分隔遠方。而畫面則是學生的派對和辯論、抗議及被鎮壓,女生L被迫分手,學生示威以失敗告終,黑白影像猶如逐漸朦朧的記憶,然而L的心底話,卻代表著無數受壓迫者的聲音。當自由不可得,仍是要爭取自由,就如片名所指,在漫漫長夜,不知將會發生什麼,但仍盼望曙光。這也正是《乘著光的幻想》最後重點所在。

(原刊於《號外》第 577 期,本文為修訂版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