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星期台灣的新聞焦點,是民眾包圍立法院。在此之前,台北舉行了為期十天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影展核心精神是「再見.真實」(re-encounter reality),選映了近140部影像作品,放映之餘更着重交流,其中180場設有映後談,而且都確保有充足時間給觀眾提問。入場觀看的多是年輕觀眾,映後提問大都很有質素。影展創造了一種開放自由的氣氛,這份自由得來不易。
影展的開幕影片,是已故攝影名家張照堂攝製的《紀念.陳達》與《王船祭典》,後者記錄台南蘇厝村的祭典過程,參與拍攝的有當年尚未涉足電影領域的杜可風。今屆焦點影人有兩位,都是來自斯洛伐克,彼得克雷克斯(Peter Kerekes)的紀錄片極富幽默感,維拉恰卡紐娃(Viera Čákanyová)是糅合紀實與虛構的能手。從今屆選片,可以看到影片題材及形式趨向多元,既有傳統定義的紀錄片,也有很多是跨越真實與虛構界線的影片。
突破紀錄片邊界
在影展競賽中奪得三個獎項的《公園》就明顯超出了傳統定義的紀錄片範疇。導演蘇育賢及其團隊「你哥影視社」擅長把外籍勞工故事,透過工作坊及戲劇重演,慢慢發展成獨特的影像作品,前作《工寮》和《宿舍》均以這種方式創作。新作《公園》講述兩名印尼留學生在台南公園碰面、聊天、唸詩,把保安亭變成廣播電台,幻想在那裏讀出同鄉來信。當中的光影與聲音處理,營造出迷人氣氛,然而虛構成分確是高於紀實,更像是用紀錄片思維,拍了一部洪常秀風格的電影。
獲國際競賽評審團獎的《登入無盡島》(Knit’s Island)同樣不是傳統定義的紀錄片,導演三人組化身 DayZ 網絡遊戲裏的角色,在虛擬世界採訪拍攝。畫面所見都是電子遊戲的虛構情境,打喪屍、射擊對戰、末日求生。導演跑去採訪遊戲中嗜殺的食人族,對話尤其荒誕有趣,拍攝者更有可能在遊戲中被射殺。影片在疫情期間製作,經歷963小時的記錄,有受訪者藉遊戲逃避現實,有人在隔離的日子建立起網絡友誼,在虛擬的營火前共舞,在星空下奔跑,在雲上暢泳,有人甚至談及自己現實中的身分,喪屍遊戲就這樣成了這群玩家的世外桃源。
見證艱苦成長
今屆影展選映了兩部韓國紀錄片,都很不錯。《蜻蜓飛過的歲月》(Saving a Dragonfly)是洪多藝(Hong Daye)的大學畢業作,由她2014年念高中考大學時開始拍攝,記錄自己和身邊最要好的女同學,也記錄了成長的殘酷。她沒有考上志願中的大學,需要重考,面對學業壓力開始迷失,找不到自我價值,覺得人生除了考試就一無所有。
英文片名源於她見過的一隻蜻蜓,被困學校走廊,不停撞向窗玻璃想飛出去,但窗戶密封,她想把牠移到室外卻害怕觸碰牠,蜻蜓最後就撞死了。後來她的好友出現情緒問題尋死,她亦愛莫能助,就好像看見那隻蜻蜓一樣。她們沒有蛻變為蝴蝶,她自己也在割手,陷於焦慮,想過跳橋輕生。父母接她回家,她拍下在汽車裏和父母開心見誠的對話,父母哭着表露歉意,說沒想到女兒過得那麼痛苦。她想記錄在考生身分下逐漸消失的自我,攝影機既是在見證她的艱苦成長,也給了她活着的勇氣。
由家庭看社會
另一部韓國紀錄片《南韓民主家政課》(K-Family Affairs)獲得了亞洲視野競賽評審團獎,導演南雅琅(Nam Arum)拍攝自己家庭的故事,亦由此反映韓國近30年民主發展的起落。她爸爸年輕時想當記者,立志打擊貪污,揭露獨裁政府侵害人權。媽媽念大學時已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上街爭取民主。她跟雙胞胎妹妹出生那天,剛好是盧泰愚受審當天,好幾屆總統大選都在她生日時舉行,她會說民主是父母給她最好的禮物。爸爸進了政府想在體制內改革社會,媽媽產後投入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可是,分歧慢慢出現,尤其是在朴槿惠被彈劾時,她爸爸剛好被調到總統府上班。
世越號慘劇後,她寫了封信給爸爸,寄到他任職的部門,大意是爸爸曾參與制訂保護青少年的政策,但他想守護的青少年消失了,她希望爸爸20歲時想成為記者監督政府的熱情和鬥志,可以在50歲爸爸身上重新燃起。爸爸謹守公務員「政治中立」原則,女兒卻還是暗中拍下爸爸參與世越號追思會的背影。其中一幕極具象徵意義,是她跟父母登高遠足,媽媽選了陡峭的山坡捷徑,爸爸選了迂迴的石板階梯,她就在中間。影片勝在真誠幽默,而透過拍攝,她在思索要成為怎樣的大人,要選一條怎樣的路繼續走。
銘記歷史傷痕
獲國際競賽首獎的《阿根廷正義審判》(The Trial),我去年在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看過,影片由530小時法庭錄影剪輯而成,全是對當年軍政府暴行的有力控訴。阿根廷去年由極右派當選總統,影片重新梳理這場世紀審判,正是叫人銘記歷史教訓,提防獨裁重臨。獲國際競賽特別表揚的《植癒傷痕》(Guapo’y)記錄了巴拉圭婦女 Celsa 經歷獨裁統治的身心傷痕,丈夫被捕從此下落不明,她懷着身孕仍遭嚴刑拷打,獄中分娩幾乎母子分離,自己母親亦含冤被囚。草藥可紓緩肉身創傷,至於內心傷痕,她選擇在鏡頭前訴說,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平靜地徐徐道來,喚回沉痛記憶,才有治癒的可能。
今屆影展有四部香港作品入選,分別是《十方之地》、《失去的部分》、《In Your Shoes》和《Let’s Talk》。另有《九龍東往事》把香港假髮製造業的歷史,重構成別出心裁的鬼故事。印象深刻的還有記錄上海封城期間官民衝突的《備忘錄》。影展亦特設緬甸焦點專題,選映作品包括《十年緬甸》和趙德胤導演的《診所》。更有一個與烏克蘭人權紀錄片影展共同策劃的單元。《沒有她們的星球》(My Stolen Planet,香港譯《誰偷走了她的天地》)獲青少年評審團獎及觀眾票選獎,可謂實至名歸,片中談到伊朗女性被迫戴上頭巾的歷史,談到抗爭與流離,而自由是難得的,也是脆弱的,很容易被偷走,因此才要不斷守護。
(原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24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