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汪夢裡人》:單身狗與機械人

《汪汪夢裡人》(Robot Dreams,台灣譯《再見機器人》)在康城影展首映後,贏得不俗口碑,之後更贏得安錫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香港片名譯成《汪汪夢裡人》,不知是「小狗汪汪」還是「淚眼汪汪」的意思。一些朋友看完《汪汪夢裡人》,不約而同想起《從前的我們》(Past Lives),但這部動畫不是講男女感情,也沒有講「因緣」,而是講一頭單身狗(真的是一隻小狗)和一個機械人之間的感人故事。也有朋友想起《觸不到的她》(Her),儘管有機械人,卻跟科幻無關,並非探討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小狗和機械人的關係,有點像主人和寵物,也像是《小王子》所講的「馴養」關係,由陌生漸漸培養出深厚感情。

動畫改編自 Sara Varon 的同名漫畫,是簡潔純樸的畫風,將故事背景明確設定於1980年代的紐約,世貿雙子塔清晰可見。而這個紐約,居民都是動物,更像是《優獸大都會》(Zootopia)。小狗生活太寂寞,家裡牆上掛著一張皮亞艾泰(Pierre Etaix)電影《Yoyo》的海報,當中那張小丑笑臉更反襯出牠的淒涼。獨自看電視太無聊,於是牠訂購了一個機械人,自己在家中裝嵌,令機械人成為自己的朋友。小狗帶機械人外出,機械人就開始觀察四周,從中學習城市生活。那個盛夏,他們的情誼綻放,像是知己,更像伴侶。可是好景不常,海邊嬉戲樂極生悲,機械人意外被困沙灘,小狗嘗試營救卻阻礙重重,始終不得要領,使他們不得已分隔兩地……

導演是來自西班牙的巴布保治(Pablo Berger),曾經拍過一部真人演出的《白雪公主之鬥牛場激情篇》(Blancanieves),顧名思義,是把白雪公主與小矮人的童話故事,改編成鬥牛少女的傳奇,更模仿黑白默片形式,完全不用對白,就靠音樂和影像來說故事。《汪汪夢裡人》同樣沒有對白,更勝千言萬語。音樂亦突出,尤其是片中選用了美國樂隊 Earth, Wind & Fire 的1978年金曲《September》,小狗和機械人來到中央公園,穿上滾軸溜冰鞋,在輕快旋律中雙雙起舞,這首歌見證了他們的情誼,亦成為了屬於他們的主題曲。片中還用上了古巴歌曲《A Bailar El Son》,令紐約街頭添上異國風情。

機械人會做夢嗎?片中最有意思是機械人的那些夢境。當機械人被困沙灘動彈不得,他做了好幾個夢,夢見自己可以回家,顯示他對小狗的思念,渴望回到從前,回到跟牠一起看《綠野仙蹤》錄影帶的日子。其中一場夢,就融入了《綠野仙蹤》元素,也像是向默片冷面笑匠巴士達基頓(Buster Keaton)的《偵探夢》(Sherlock Jr.)致敬。夢境總是美好的,醒來難免失落。機械人曾遇上小鳥在他身邊築巢生蛋,令孤獨海灘添上一點溫暖和生機。然而機械人要面對的,更多是涼薄和險惡,令回家的日子看似遙遙無期。

前段也許會嫌小狗營救未盡全力,不過由機械人困在沙灘經歷苦難開始,動畫就愈來愈好看,結局亦處理得相當觸動人心。明明是一隻小狗買了一個機械人回家的故事,卻拍得像一段初戀、一段感情的起落。浣熊角色早有伏線。中間有一段唐人街買風箏的描寫,創作團隊並不馬虎,裡面的繁體中文字都不是亂寫的。橋下看煙花一幕彷彿參考了活地亞倫(Woody Allen)的《曼克頓》(Manhattan)。要在畫面上呈現1980年代紐約的感覺,重現那個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之前的紐約,團隊應該也花了不少心思。那首《September》再次響起,在愉快的音樂中,機械人歷盡甘苦,經歷了成長蛻變。片尾畫面移向一片晴空,表面看好像是兩全其美的結局,卻是不得不留下遺憾了。

(原刊於《號外》第 564 期,本文為修訂版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