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第28屆釜山國際電影節(BIFF)訂票手冊,最令我注意的,是一部名為《十年緬甸》(Ten Years Myanmar)的影片在電影節作世界首映。電影節期間,沒有見到獲頒亞洲電影人獎的周潤發,也沒見到今屆電影節大使宋康昊,但在戲院遇見了著名伊朗導演麥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及其同樣是導演的女兒 Hana,他們不但帶了新作來放映,還有入場觀看其他導演的作品。
短片合集《十年緬甸》源於《十年》團隊發起的「十年國際計劃」。Thaiddhi 和 Thu Thu Shein 夫妻檔出任監製,他們在2011年共同創辦瓦山電影節(Wathann Film Fest),是緬甸史上首個電影節,他們曾在那裏放映《十年泰國》並深受啟發。2021年緬甸政變後,他們集合了幾位不同世代的編劇和導演,開始着手製作自己的《十年緬甸》。
借未來喻當下
影片由 Thaiddhi 打頭陣,他執導〈簕杜鵑之城〉(The City of Bougainvillea),意念來自政變期間一宗墮樓事件,故事講述男子離奇從天台墮下,女子堅持尋真相,找到居民意外拍下的幻燈片,但只能靜待時機公開證據。Nay Wunn Ni 導演的〈我們錯過了日落〉(We Missed a Sunset)是片中唯一有科幻色彩的故事,逃亡男女藏身郊外廢墟,獨裁政府以航拍機監控平民,甚至利用科技洗腦。
Myo Thar Khin 的〈最佳人選〉(The Right One)是被囚多年的編劇出獄後想再拍電影,希望尋回他的最佳女主角人選。翁明(Aung Min)[1] 拍的〈出租公寓〉(Boarding House)是公寓住客懷疑一名僧侶偷錢,濫用私刑迫供。Lamin Oo 的〈接吻戲〉(The Act of Kissing)指出緬甸電檢嚴禁接吻鏡頭,一名工廠老闆卻想找自己的外甥演一場接吻戲,過程滑稽,最後才知道這名老闆的妹妹在政變期間示威遇害,拍接吻戲成了最溫和的抵抗。
五部短片都是借未來喻當下,部分略嫌幼嫩,整體水準遜於《十年泰國》和《十年日本》。不過他們在政變後的緬甸拍戲,須設法繞過軍政府嚴密審查,能夠完成影片拿到釜山放映已很不容易。映後答問時,Thaiddhi 和 Thu Thu Shein 提到期望有天能夠把影片帶回緬甸放映。不知是否要到恢復民主的一天,才可能成事?
遇見麥馬巴夫
釜山電影節的放映場地相當集中,主場館「釜山電影殿堂」和另外兩間主要戲院,都位於海雲台區的 Centum City。大型影視市場展ACFM也在同期舉行。疫情過去,儘管愈來愈多人習慣在串流平台看電影,釜山電影節整體入座率仍回升至超過八成,官方周邊商品更以「戲院沒死」(Theater is not dead)為主題。不少知名電影人應邀到釜山,包括李滄東、濱口龍介、原一男、是枝裕和等。不過對我來說,最驚喜莫過於遇見麥馬巴夫,我早陣子才在「影評人之選」節目選映他的《無知時刻》(A Moment of Innocence)。他聽到我來自香港,隨即問到電影審查的情况,他的作品也在伊朗被禁,自然對此特別關心。
麥馬巴夫女兒 Hana 導演的紀錄片《營救名單》(The List)在釜山電影節作世界首映,片長65分鐘,與父親拍攝的紀錄片《跟河流說話》(Talking with Rivers)同場放映。塔利班在阿富汗重奪政權,《營救名單》由喀布爾機場民眾逃亡的新聞畫面開始,麥馬巴夫一家當時身在倫敦,得知大批反塔利班的藝術家和新聞工作者滯留機場無法離開,遂設法聯絡有力人士協助。Hana 把鏡頭朝向自己和父親,不是為了搶佔光環,而是記錄救援過程的百般煎熬。營救行動分秒必爭,卻不斷碰壁,英美坐視不理,最後法國政府願意出手,但決定把誰的名字寫進名單,又是極度殘酷的事情。
影展開幕電影
今屆釜山電影節特設三個專題,除了「周潤發之英雄風範」,另兩個是「韓僑電影」(Korean Diasporic Cinema)和「印尼電影復興」(Renaissance of Indonesian Cinema)。「韓僑電影」檢視近年韓裔電影人在美國發展的成績,選映影片包括《從前的我們》(Past Lives)和《農情家園》(Minari)。電影節開幕電影《因為討厭韓國》(Because I Hate Korea)可算是從另一角度呼應「韓僑電影」,影片改編自同名小說,由張建宰執導,講述主角季娜移居紐西蘭的故事。她對韓國生活感到泄氣,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自覺是叢林裏等待被獵食的一群,因此毅然放下一切,隻身跑到異地。影片開頭令人滿有期待,以為還會刻劃移民心結與身分認同,但外國的部分太薄弱,對韓國社會的批評亦點到即止,還不如片名來得挑釁。
邊境無間煉獄
在釜山電影節也補看了一些康城及威尼斯影展的佳作,包括安妮茜嘉賀蘭(Agnieszka Holland)的《邊境煉獄》(Green Border)。這未必是她最好的作品,但針對波蘭與白俄羅斯政府的冷血不仁,強烈控訴,卻來得正合時宜。2021年白俄羅斯為報復西方制裁,把大批中東難民引到接壤波蘭的邊境,騙說只要進入波蘭國境就能尋求庇護。結果難民成了人球,缺水缺糧,更遭邊防警察暴力對待。波蘭志願者欲提供人道援助,救死扶危,卻每每被控非法進入邊境禁區。全片以黑白拍攝,那是個容不下太多色彩的故事。
影片遭波蘭右翼政府猛烈抨擊,因為賀蘭立場鮮明,直指政府漠視人命。她拍出難民慘况,並非為了賺人熱淚,而是盼望喚起良知。有兩場戲恰成對照:志願者 Julia 進入禁區後被捕,被女警強迫脫光衣服搜身,儘管受辱仍目光堅定;接近尾聲時,良心未泯的邊防警察 Jan 在鏡前脫掉制服,光着身子躺在妻子身旁,寓意回復純良本性。影片以波蘭收容烏克蘭難民的畫面作結,似乎指向處理難民危機的另一可能,卻未免過度簡化。但無論如何,賀蘭提醒我們,困於邊境呼救無門的,都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註釋:
[1] 趙德胤導演的紀錄片《診所》(The Clinic)就是以翁明及其妻子珊珊烏(San San Oo)為主角。
(原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23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