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樹下嚐櫻桃滋味

2016年7月,突然傳來了伊朗大師級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台灣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去世的消息。2011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曾辦過他的電影回顧展,重溫了他由《小旅人》(The Traveller,台灣譯名:闖渡客)到《似是有緣人》(Certified Copy,台灣譯名:愛情對白)的創作歷程,可算是在香港至今對他的作品最全面的一次回顧。而在2013年,他甚至到過香港,參與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在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舉辦的研討會,還在黃竹坑的藝廊舉行了個人攝影展,並出席香港國際電影節 Cine Fan 及百老匯電影中心的映後座談。

虛實交錯,探問生死

基阿魯斯達米是姓氏,阿巴斯是名字,華語地區有不少人暱稱他名字,下面就以名字稱呼。他以《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奪得康城影展金棕櫚獎。那絕對不只是一個孤獨男子求死的故事,也不是叫人重拾生命價值的勸世寓言,而是以洞悉人情的目光,在探問生存與死亡的意義。結尾更是神來之筆,當主角在地上挖了個洞,躺在裡面靜待死亡,在雷雨聲中,畫面全黑,然後就接上攝製隊拍片過程的錄像。最顯淺的理解是生生不息的循環,當主角選擇掌握自己的死亡,在鏡頭後面,攝製隊正在透過創作給故事賦予生命。不過如果了解阿巴斯常以偽裝紀實、虛實交錯的手法,對電影形式進行實驗,並相信觀眾不會只是被動接收故事的話,那麼這個由導演自己及攝製隊入鏡的結尾,就是刻意跳出原來的故事層次,刺激觀眾思考其中意義,邀請觀眾主動咀嚼箇中味道了。

早在其代表作「伊朗三部曲」(Koker Trilogy),他已把上述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他的實驗性,總是伴隨著詩意與幽默,滿滿是對人的體察與關懷。「伊朗三部曲」由小孩的一趟「歷險旅程」開始,《踏破鐵鞋無覓處》(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台灣譯名: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小孩 Ahmed 拿錯了同學 Mohamed 的作業簿,由於 Mohamed 總是出於各種原因沒把作業寫在作業簿上,老師聲明如果 Mohamed 再犯就把他退學,於是 Ahmed 無論困難險阻也要長途跋涉跑到 Mohamed 居住的村莊歸還作業簿。這樣的小故事,就給阿巴斯拍出了純真動人的力量,以周遭漠不關心的成年人對比著急的小孩,安排 Ahmed 一次又一次在「之」字路上奔跑的畫面,到最後作業簿裡夾著的小花把電影的意境昇華,不但顯出阿巴斯把簡單故事說得引人入勝的功力,也可看到他對事物的觀察入微。他的早期作品多以小孩為主角,譬如首次執導的短片《麵包與小巷》(Bread and Alley)是小孩與狗的故事,首部劇情長片《小旅人》(闖渡客)是頑童不惜一切要到首都看球賽的故事。他也拍過寫實反映社會腐敗及夫妻衝突的《報告》(The Report),在其作品中算是異數。而從《小旅人》(闖渡客)和《踏破鐵鞋無覓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看來,阿巴斯早已超越了一般兒童電影,為他日後的風格奠下了基礎。

三部曲的奇妙結構

「伊朗三部曲」最有趣之處,是三部電影的奇妙連繫。因為1990年伊朗西北部發生大地震,《踏破鐵鞋無覓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取景的高卡(Koker)成了災區,片中飾演 Ahmed 和 Mohamed 的小演員(現實裡是兄弟)生死未卜,阿巴斯於是拍了《春風吹又生》(And Life Goes On…,台灣譯名:生生長流),以電影展開尋人之旅,由 Farhad 飾演《踏破鐵鞋無覓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導演,帶著兒子 Puya 走進災區。地震災區都是真的,尋人旅程拍得像紀錄片一樣,過程卻是虛構的,或看來像是以戲劇重演真實(由 Farhad 飾演阿巴斯本人)。主角在路上遇見在《踏破鐵鞋無覓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飾演老木匠的演員 Ruhi,言談間 Ruhi 就拆穿了電影的虛構本質,指出《踏破鐵鞋無覓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雖然寫實,很多細節仍是創作上的設計。到最後,縱使沒有找到那對兄弟小演員(但暗示他們無恙),電影呈現了民眾在劫後的頑強生命力,很快就在破瓦頹垣裡重建家園,人們照樣結婚(Farhad 遇上了一對年輕新婚夫婦),照樣追看世界盃球賽。

到了《橄欖樹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就更進一步模糊了紀實與虛構的界線。影片大量採用非職業演員,並以演員的名字作為角色的名字,增強紀實的感覺。故事表面似是《春風吹又生》(生生長流)的幕後花絮,講述一名導演在拍攝《春風吹又生》(生生長流)Farhad 遇上新婚夫婦的那場戲,原來戲中飾演新婚夫婦的演員,男方(Hossein)真的對女方(Tahereh)有意,但奈何出身階級有別,遭女方拒絕,卻因為地震,有人來拍電影,才有機會接近女方,並且合演夫妻。影片徹底揭穿《春風吹又生》(生生長流)的虛構成份,Farhad 不過是演員,他跟新婚丈夫談話的那場戲,都是根據劇本演出來的。而更妙的一著,是開宗明義告訴觀眾,《橄欖樹下的情人》本身也是虛構的,戲中現身的導演,也是演員,一出場就說:「我叫 Mohamed Ali Keshavarz,是飾演導演的演員。」

於是整個「伊朗三部曲」就是一部衍生另一部,一層套著另一層。首先是阿巴斯拍了《踏破鐵鞋無覓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然後在《春風吹又生》(生生長流)裡,安排 Farhad 飾演《踏破鐵鞋無覓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導演,去尋找杳無音訊的小演員。再於《橄欖樹下的情人》裡,安排 Mohamed Ali Keshavarz 飾演《春風吹又生》(生生長流)的導演,講述他拍攝 Farhad 遇上 Hossein 的一幕。三部電影互相呼應,「之」字路一再出現,而《踏破鐵鞋無覓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那對兄弟小演員,最終就在《橄欖樹下的情人》露面。 影史上大概沒有哪個三部曲是如此結構的,更難得是每一部都真摯動人。

在缺乏自由的國度堅持創新

《大寫特寫》(Close-Up,台灣譯名:特寫)是阿巴斯另一個有趣的實驗,虛構與紀實的邊界更顯模糊。故事本身是真人真事,有個叫 Sabzian 的無業男子,被人認錯了,以為他是著名導演麥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而他本身是麥馬巴夫的影迷,竟決定將錯就錯,冒充起導演來,說要借屋拍戲,還向對方借錢,事敗被告上法庭。阿巴斯就把 Sabzian 的故事拍成電影,並由這位當事人演回自己,重演案情。而冒充及角色扮演的主題,由《小旅人》(闖渡客)的頑童為騙取旅費假裝替同學拍照開始,到《大寫特寫》(特寫)的 Sabzian,直到後來的《東京出租少女》(Like Someone in Love,台灣譯名:像戀人一樣)的教授與援交少女偽裝爺孫,都是一以貫之。《大寫特寫》(特寫)也並非硬繃繃的實驗,當中對 Sabzian 的觀察和理解,令觀眾寄予同情,強調他並非存心做壞事,只因為發現被誤認可獲得前所未有的尊嚴,才一時糊塗。片末更安排真假麥馬巴夫碰面,由真麥馬巴夫開著電單車,帶冒牌的去給受騙家庭道歉,完成最後的寬恕與接納。而這部電影,由現實衍生戲劇,又以戲劇影響現實,再換個角度看,也是給 Sabzian 圓了他的電影夢。

雖然來自缺乏創作自由的國度,阿巴斯卻一次又一次突破限制,敢於創新。《10》(Ten,台灣譯名:十段生命的律動)在汽車內安裝兩部數碼攝錄機,紀錄行車中的十段對話,導演完全放手給演員根據現實生活自然發揮。後來約化巴納希(Jafar Panahi,台灣譯:賈法潘納希)獲柏林影展金熊獎的《伊朗的士笑看人生》(Taxi,台灣譯名:計程人生)也採用了近似的形式,《10》無疑出現得更早,也去得更盡。獻給小津的《伍》(Five)索性只有五個長鏡頭,以大自然景致作為主角。《雪馨》(Shirin,台灣譯名:希林公主)更是前所未見,把攝影機反轉過來,鏡頭瞄準戲院觀眾席上一百多位女性的面孔,用畫外音講故事,畫面是每個人看戲的反應。即使後來阿巴斯的電影離開了伊朗背景,在《似是有緣人》(愛情對白)和《東京出租少女》(像戀人一樣)仍可看到他的一貫主題。他的短片遺作《帶我回家》(Take Me Home)在意大利南部小鎮取景,講小男孩把足球放在家門口,然後足球沿著樓梯一直往下滾,像有了生命似的,進行了自己的「歷險旅程」。這不禁令人想起阿巴斯早期的《麵包與小巷》或者《踏破鐵鞋無覓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別具反璞歸真的意趣。長片遺作《24格》(24 Frames)則是一次光影實驗,由 Pieter Bruegel 名畫《雪中獵人》(The Hunters in the Snow)作起點,利用數碼技術,將24個靜態畫面變成活動影像,令凝固在照片的景物重新動起來,從另一進路探索虛構與真實。

餘音裊裊的詩意

談阿巴斯的電影,當然不能只談實驗性,而忽略當中的詩意。《踏破鐵鞋無覓處》(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原名來自伊朗詩人 Sohrab Sepehri 的詩作,《風再起時》(The Wind Will Carry Us,台灣譯名:風帶著我來)的片名則來自另一位詩人 Forough Farrokhzad。而阿巴斯的詩意,不只是在電影裡唸詩,更是畫面與敘事中的詩意。還有那些餘音裊裊的結尾,都叫人回味,像《橄欖樹下的情人》的最後長鏡,Hossein 追求 Tahereh,結局未明,女方已愈走愈遠,男方從後趕上,兩人變成畫面上兩個小小的白點,觀眾不知道他們最終的對話是什麼,只見男方突然往回跑,音樂轉為輕快,猜想是好消息吧,都盡在不言中。《春風吹又生》(生生長流)的結尾也是異曲同工,當主角駕車來到「之」字路,汽車上不了斜坡,俯視的長鏡看著他得到路人協助,最終成功駛上斜路,並邀請拔刀相助的路人搭上順風車,而音樂亦由抒情轉為輕快,當中對生命與人性的盼望,毋須對白,已不言而喻了。

(原刊於端傳媒網站,2016年8月,本文為增訂版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