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導演今敏2010年因癌症逝世,生前仍忙於籌備《造夢機械》,沒來得及完成,就先走一步了。他給影迷留下四部長片和一部電視動畫,已足以名留青史。作品相繼完成數碼修復,法國導演 Pascal-Alex Vincent 亦拍了關於他的紀錄片《今敏:造夢大師》(Satoshi Kon, l’illusionniste)。很多人推介今敏作品時,尤其在歐美,總會提到戴倫阿羅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和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前者拍《黑天鵝》(Black Swan)已被認為是向今敏的《藍色恐懼》(Perfect Blue)取經,甚至早在《迷上癮》(Requiem for a Dream),戴倫獲今敏授權,已直接翻拍了《藍色恐懼》浴缸一幕的分鏡,向今敏致敬。至於路蘭的《潛行凶間》(Inception)也常被認為受到今敏的《盜夢探偵》(Paprika)啟發。
論想像力和表現手法,今敏作品都比《黑天鵝》和《潛行凶間》犀利。《藍色恐懼》講主角離開所屬的偶像女團,朝演員方向發展,然而怪事接踵而來,更彷彿有另一個自己出現眼前,令她自我懷疑人格分裂。今敏首次執導,運用鏡像和虛實交疊的手法已令人嘆為觀止,他從佐治萊希路(George Roy Hill)的《屠場五號》(Slaughterhouse-Five)取得靈感,逐漸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影像敘事風格。《盜夢探偵》更是輕鬆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兩者瞬間切換相互交融,分鏡轉場的節奏明快利落。有說今敏喜歡做動畫,是因為動畫比真人電影更能表現他想要的快速節奏。
今敏在大學時期開始創作漫畫,做過大友克洋助手,協助繪製《阿基拉》漫畫,其後才涉足動畫製作。他當上導演,是因為《藍色恐懼》原作者竹內義和想把小說拍成電影,輾轉找到了他。原著是瘋狂粉絲向少女偶像施襲,是驚慄動作片類型,今敏原本認為不適合自己導演,原作者最終首肯讓他改動故事。有「B級片之王」稱號的荷里活著名監製 Roger Corman 曾這樣形容:如果希治閣跟迪士尼合作搞一部動畫,就會拍出《藍色恐懼》這樣的電影。
《千年女優》(Millennium Actress)的時空跳躍、虛實交錯和場景轉換更是出神入化。主角千代子終身未婚及突然引退的情節,據說以原節子為原型,亦有以高峰秀子的演藝歷程作參考。不過更重要的參考是日本片廠黃金年代,包括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戲中戲就有向《蜘蛛巢城》等名作致敬。今敏原創的故事,講的是連串追尋,紀錄片導演尋找千代子,千代子尋找神秘繪畫青年,而青年則追尋政治理想。千代子最後對白是「或許我喜歡的是不斷在追尋他的自己」,鍥而不捨的追尋,正是電影的主題。
《東京契爺》(Tokyo Godfathers)亦關於尋找,靈感來自尊福(John Ford)的西部片《荒漠三雄》(3 Godfathers),原型是朝見聖嬰的東方三博士,被今敏改成無家可歸的露宿者,當中有跨性別者、離家出走少女、酗酒大叔,他們在平安夜發現棄嬰,為嬰兒展開尋親的驚險旅程。天使意象不斷出現,例如廣告牌寫著「淚之天使」,酒吧叫「Angel Tower」,貓的名字也叫天使,甚至在酗酒大叔被打到重傷在地時,天使真的現身了。為嬰孩尋親,也是主角們追尋幸福的過程。
今敏年輕時已熱愛筒井康隆的小說,成為導演後,一直想把筒井的《紅辣椒》改編成動畫。《東京契爺》之後,時機終於到了。《盜夢探偵》不只是改編自《紅辣椒》,更融入了筒井其他作品的意念,也堪稱今敏集大成之作,故事更絢爛奇幻,想像更天馬行空,甚至以魔幻的夢境呈現社會病態,例如上班族跳樓輕生,人臉變成手機屏幕等。《盜夢探偵》之後,今敏為NHK製作了短片《早安》(Ohayo),也是他的遺作,透過虛實交融的畫面,只有一分鐘篇幅,已將半夢半醒的狀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而在《盜夢探偵》之前,今敏還完成了十三集電視動畫《妄想代理人》,同樣令人驚艷。平沢進的主題曲先聲奪人,《千年女優》和《盜夢探偵》的音樂亦是由他包辦。《妄想代理人》的故事由追查神秘遇襲案件開始,愈到後面愈出乎意料,突破片集形式的規範,看似忽然離題,其實是將主題拉得更闊,諷刺社會病態,甚至加入動畫業界的自嘲。(今敏以「鰐淵良宏」為筆名,他把自己也畫進故事裡,而且也是遇襲受害者之一。)最後牽扯出人心暗黑,以至整個世界沉醉於假象日漸失控,而結尾也是開始,災難過後,人們似乎並沒有吸取任何教訓。故事亦猶如一記當頭棒喝,用今敏自己的說法,正是「想給那些拼命為自己找藉口的人狠狠一棒。」
(原刊於《號外》第 537 期,本文為修訂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