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戰跡》:另一種以假亂真

提起來自紐西蘭的彼得積遜,相信多數人會想起他導演的《魔戒》三部曲或者《哈比人》三部曲。資深影迷或許會記得他在1994年曾經拍了一部《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捧紅了初登銀幕的琦溫絲莉(Kate Winslet),甚至記得他初出茅廬的首作,是用16米厘拍的 cult 片《人什》(Bad Taste),講特遣小隊剿滅外星人,大灑血漿和腦漿,以低成本拍成土法特技。最近聽說他有意修復自己這些少作,包括《人什》和《群屍玩過界》(Braindead)等。這念頭源於他去年完成的紀錄片《不老的戰跡》(They Shall Not Grow Old)。

說是紀錄片也許不太準確。《不老的戰跡》是他與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合作的成果,取材自博物館收藏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影像,利用數碼修復技術,去掉菲林上的刮痕和塵埃,甚至用上3D及著色技術,把黑白變彩色,把歷史片段變成3D電影。他更從 BBC 那裡找來當年參戰士兵的口述歷史,從超過六百小時的訪問錄音中選取材料,剪輯成旁白,由士兵以第一身講述他們的戰爭經驗。

這還不止,由於當年影像都是戰地攝影師以早期的 hand-crank camera 拍攝,加上現場兵荒馬亂,菲林速度難免並非一致,要判斷出原本拍攝的菲林速度,才能成功修復。而彼得積遜顯然並不滿足於修復原來畫面,還利用數碼科技,把本來固定鏡頭拍攝的影像,改成移動的鏡頭。而戰地影像不會有現場收音,彼得積遜卻要重現一百年前的環境聲,無論是風吹葉動,腳踏泥濘,子彈上膛,馬蹄嗒嗒,都重新配音。甚至找來讀唇語的專家,從畫面讀出那些軍人的說話,企圖還原菲林沒有記下的聲音。

值得一提的,是早於1995年,彼得積遜和 Costa Botes 曾為紐西蘭電視台拍過一部叫《符碌電影史》(Forgotten Silver)的「偽紀錄片」,虛構了一位名叫 Colin McKenzie 的紐西蘭電影先鋒,假裝重新發掘此人的散佚影片,彼得積遜負責模仿早期電影的質感,以假亂真。到了《不老的戰跡》,雖然材料都是真的,但影像經過重新調整,加上顏色和聲音後,嚴格來說,某程度也是「以假亂真」。

所以說《不老的戰跡》是紀錄片也許不太準確,它既是修復,更是創作,已不是傳統意義的紀錄片,而是一次再造,當成劇情片,並來一次翻新,不只改動了顏色和聲音,亦改動了影像原本的意思。畫面上出現的士兵,跟旁白的士兵,相信不會是同一個人。當旁白說著自己應召入伍的心情,配上新兵的畫面,說話的人跟畫面裡的人,極可能根本不相識。彼得積遜所做的,不是還原真實,而是在模擬真實,不是在講述某些士兵的真實故事,而是用現代的眼光重塑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集體記憶。

《不老的戰跡》也是透過喚回這些集體記憶,提出反戰的觀點。這是倖存士兵的故事,由起初抱著興奮心情入伍,到置身戰火前線飽歷身心煎熬。身處戰壕,不只是跳蚤肆虐,如廁時掉入糞坑,更要面對毒氣侵襲,槍林彈雨,屍橫遍野。影片著力呈現戰場的殘酷,戰爭了無意義,沒有英勇殺敵,只有恐懼與創傷,士兵踏過同袍屍首,等到戰事結束的一刻,才發現交戰雙方不必然是敵人。彼得積遜說過他的祖父曾參與這場戰爭,小時候家裡就放滿關於這場戰爭的書,他本人甚至有收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服,但影片沒有歌頌輝煌戰績,片名「They Shall Not Grow Old」取自 Laurence Binyon 的詩,本來就有悼念陣亡將士的意思。

(原刊於《號外》第 512 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