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了一隻羊》是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在《塔洛》之後執導的劇情片新作,由王家衛監製,澤東出品,不少人看見預告片裡男主角戴墨鏡,難免會聯想是否跟王家衛有關,不過看了電影就知道,墨鏡是別有用意的。故事看來簡單,戴墨鏡的貨車司機金巴在路上撞死了羊,然後遇上有人截順風車,那人恰巧也叫金巴,是個殺手,說要找殺父仇人報仇。一開始像是公路電影,當殺手金巴下車後,電影變得耐人尋味。墨鏡金巴念念不忘殺手金巴,甚至跑去打探其下落,電影的魔幻味道也愈來愈強烈。
如果說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用60分鐘一鏡到底拍了一個3D的夢,《撞死了一隻羊》其實拍得更像夢。影片開頭用了一句藏族諺語點題:「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也許你會遺忘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金巴在藏語是布施的意思,兩個金巴似是互相對照,也彷彿是同一個人的兩面,又或者,是一個金巴進入了另一個金巴的夢。
故事是兩篇小說的結合,萬瑪才旦把自己所寫的短篇小說〈撞死了一隻羊〉和次仁羅布的短篇小說〈殺手〉合而為一。前者講貨車司機意外撞死了羊,一邊請僧侶為死羊超度,一邊想跟肉販買另一隻羊來討情人歡心。司機的想法看來奇怪,他不厭其煩把撞死的羊帶到寺院,僧人唸完經叫他把羊帶回家吃掉,他堅持不吃,寧願把羊抬到天葬台餵鷹,再花錢跟肉販買羊。明明都是羊,然而撞死的羊和肉販的羊,在主角眼中卻有截然不同的意義,撞死的羊代表罪咎,吃了心裡不安,肉販的羊則是商品,可以安心食用。
小說〈殺手〉講的則是殺手搭順風車,其後司機上茶館打聽殺手行蹤的故事。殺手是康巴人,腰間配刀。根據傳統,康巴人的兒子有義務為父報仇。然而冤冤相報,只會令仇恨代代相傳。透過夢來處理復仇和救贖的構思,乃是源自〈殺手〉。而電影就為這段故事添上迷人色彩,加重了茶館老闆娘角色,司機向她打聽殺手消息時,插入殺手光顧茶館的黑白片段,既像是老闆娘對當時情景的回憶,又似是司機自己的想像。而殺手和司機之間的相似與差異,譬如都坐在相同位置,做著相同事情,同樣喝啤酒,反應和細節卻是同中有異,虛虛實實,都透過黑白片段和彩色片段的切換突顯出來。
繼《塔洛》之後,萬瑪才旦再與攝影師呂松野合作,攝影固然賞心悅目,於可可西里取景,拍出公路上的孤獨與荒涼,也拍出夢境與現實的交錯,選擇復古的4:3銀幕比例,更聚焦在人物身上。張叔平的剪接令故事節奏有別於《塔洛》的舒緩,更配合電影的非寫實傾向,可以自由進出於現在、過去與夢境。林強的配樂,以及「西藏病人」樂隊創作的片尾曲〈轉經道上的屠夫〉,都為電影增添一份迷離感覺。
電影的起點也是終點,一開始撞死了羊,到最後輪胎爆了,墨鏡金巴轉了一圈,彷彿進入了殺手金巴的夢,正是一趟由執著到放下的旅程。獲得超度的羊,對應得以化解的仇恨,陽光之中,摘下墨鏡,豁然開朗。兩個名字相同的男人,撞死的羊與要殺的人,因果與輪迴,真實與夢境,粗獷與慈悲,糾結與解脫,報復與布施,成就了一部簡單同時豐富、令人意猶未盡的電影。
(原刊於《號外》第 50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