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亞有個電影節

博洛尼亞有個電影節

說起意大利的電影節,最多香港人注意的,當然是威尼斯影展。其次是烏甸尼遠東電影節,因為常有香港電影入選。北部城市博洛尼亞(Bologna,或譯波隆那)舉辦的 Il Cinema Ritrovato(台灣譯為「再發現影展」,大陸也有人譯成「探佚電影節」),大概較少人知道。電影節在六月下旬舉行,既沒有紅地氈,也沒有星光熠熠的頒獎禮,卻猶如影迷間的 best kept secret。它已辦了32屆,愈辦愈有規模,今屆更邀請到馬田史高西斯任開幕嘉賓。顧名思義,電影節重點是「再發現」,致力發掘鮮為人知的瑰寶,並積極推動電影修復,把電影的原有光芒呈現觀眾眼前。

電影節期間,每晚都有免費露天放映,在博洛尼亞主廣場(Piazza Maggiore)架起了超大的銀幕。開幕前連續五晚在廣場放映五部電影作前奏,包括馬田史高西斯的《狂牛》。廣場座位可容納三千人,卻還是座無虛設,不少人找不到座位,就索性站著或者坐在廣場兩旁把電影看完。在月色和星光下,跟這麼多人一起看電影,是難得的經驗。開幕當天放映新近修復的墨西哥電影《一見鍾情》(Enamorada),放映前有墨西哥街頭樂隊暖場,馬田史高西斯出席致辭更令現場氣氛為之熾熱。其他露天放映的新修復電影有劉別謙的默片《Rosita》、意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單車竊賊》、反戰電影《獵鹿者》及歌舞片《油脂》。

安排在戲院放映的新修復電影,則有列尼史葛的《異形》、小津安二郎的《早春》、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等。比利懷特名作《桃色公寓》亦在此列,電影節更請來曾拍攝比利懷特紀錄片的《錫鼓》導演舒倫杜夫作映前分享。今年正值英瑪褒曼誕辰百年紀念,除了放映其代表作《第七封印》,電影節更特別選映了難得一見的《This Can’t Happen Here》,竟是間諜題材,據說褒曼本人並不滿意成果,影片在當年公映後就被雪藏,褒曼的回顧展也極少選映。策展人表示多年前曾安排在某影展放映,寫信告知其時仍在生的褒曼,但褒曼沒看到來信,誤以為沒通知他,大發雷霆來電以粗口問候,責問為何放映此片。間諜和政治驚慄,的確不是褒曼的拿手戲,卻令人對他的創作歷程有更完整的瞭解。這個電影節的特色,就是不只選映經典,也令一些被淡忘或者被忽略的電影得以重新曝光。

電影節的票價也算便宜,每場五歐羅,不過很多人都會購買通行證,趁機飽覽各國佳作。放映以外也有講座,介紹電影修復成果,交流研究鉤沉心得。除了放映新修復電影,電影節亦精心策劃不少專題和環節,例如已故意大利國寶級演員馬斯杜安尼的回顧,選映的不是多數影迷熟悉的《露滴牡丹開》和《八部半》,而是他在不同電影類型的演出,並選了他和蘇菲亞羅蘭合演的《女人萬歲》劇照,用於今屆海報的主題設計。電影節也選映了一批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包括費穆的《小城之春》、萬氏兄弟的動畫《鐵扇公主》、李麗華主演的《假鳳虛凰》等,由巴黎中國電影資料中心主持人紀可梅和著名影評人湯尼雷恩聯合策劃,重溫中國電影在那個動盪年代有過的成就。

電影節還有兩項特備節目,一是以荒廢多時、正在進行修復的古老地底戲院 Modernissimo 作為放映場地,一是以古董碳弧燈放映機作戶外放映,一邊看著菲林轉動,一邊看著碳棒燃燒所產生的裊裊輕煙,放映的是一百年前的默片,更有現場音樂伴奏及演唱,氣氛相當迷人。這個電影節對於電影學生及研究者來說,固然是大開眼界的機會,對於普羅觀眾及影迷而言,也是「再發現」電影本來魅力的良機,電影節把博洛尼亞變成了「Cinema Paradiso」,名副其實「星光伴我心」(還有意大利的雪糕與美食),絕對不是躲在家裡看 DVD 或 Netflix 所能取代的。

(原刊於《號外》第 503 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