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一代人的成長與徬徨

《幸福路上》:一代人的成長與徬徨

金馬獎的最佳動畫長片,是最常從缺的一項,翻查紀錄,最近十屆就有八次從缺,而台灣動畫更已缺席多年。去年雖有台灣動畫《小貓巴克里》入圍,但論質素還是不盡人意。倒是去年年底出現的《幸福路上》比較有意思,不久前在東京的動畫節得了獎,也肯定是來屆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熱門之選。

驟眼看《幸福路上》的畫風,有點像《櫻桃小丸子》卡通,走可愛拙樸路線,細看內容卻是另一回事。幸福路是真實存在於台灣新北市新莊區的街道,也是主角小琪追尋人生幸福的比喻。動畫透過小琪的故事,反映台灣近幾十年社會與政治環境的劇烈變化,由戒嚴時期威權統治開始,以小琪父母討論太陽花學運作結。它不是《歲月神偷》式的憶苦思甜,而是一代人成長與徬徨的寫照,大環境是台灣民主進程的起伏顛簸,回到個人則是希望成為「理想中的大人」這過程的跌撞踉蹌。

《幸福路上》把大環境的變動融入個人的困境,對政治事件毫不迴避,甚至採取正面描寫。主角小琪出生在蔣介石逝世當天,經歷過在學校說母語台語會被老師罰錢的年代,阿文表哥因為看了被政府列為禁書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被警察抓走,上高中時發現學妹是陳水扁的女兒,大學時代投身社會運動,畢業後在報館上班遇上陳水扁當選,在最迷惘的時候因為九一一反而得到移居美國的機會。動畫亦因此觸及離鄉別井的身份認同,以及出走與歸鄉的矛盾。

故事裡還有個小學同學莊貝蒂,她是台美混血兒,從沒見過她的美國爸爸。由於她的外貌,人生道路來得比小琪更不順遂,身份認同的糾結更明顯。她跟小琪恰好是個對照,小時候她跟小琪一起分享過她收到的美國巧克力,然而她的美國夢到頭來只是泡影,倒是小琪移居美國了,固然知道童年時嚮往的《小甜甜》夢想不會是真的,遇上安東尼都不能保證永遠幸福,更加切身體會到楊德昌在《青梅竹馬》寫的:結婚不是萬靈丹,美國也不是萬靈丹。

小琪和貝蒂還有個兒時玩伴聖恩,三人曾經一起爬上屋頂把籠裡的鴿子放走,小琪揚言「要成為很有用的大人改變社會」。鴿子飛走了,倒是他們自己難以高飛,改變不了社會,只怕是反而被社會改變了。貝蒂被男人拋棄之後,遇上新歡又懷孕了,屋裡的電視剛好播放陳水扁當選的新聞,一句「本來以為這次會永遠幸福的」一語雙關,當中對台灣政治發展的失望,呼之欲出。小琪的阿嬤有原住民血統,愛吃檳榔,在社會上被歧視,被喚作「番仔」,卻一直扮演智慧老人的角色。也是因為阿嬤去世,小琪暫時逃出美國生活的瓶頸,回老家奔喪,回到小時候居住的幸福路,在幻想裡出現的阿嬤鬼魂,成了小琪困惑時的安慰。

動畫請來桂綸鎂為小琪配音,還有魏德聖聲演阿文表哥。透過電視播放德斯汀荷夫曼《畢業生》的結尾一幕,讓該片的女主角隔著熒幕反問小琪「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嗎?」不但教影迷莞爾,也正好呼應小琪對前路的迷惘。它不是沒有缺點的,例如部分台詞說得太白,又把社會和政治事件填得太滿,動畫和敘事都有不足之處,但勝在故事的情感真切,瑕不掩瑜,絕非大陸片《同桌的妳》或《一生一世》那種對歷史事件的胡亂拼湊,也並非志在懷舊。導演宋欣穎曾在美國念書,自己的阿嬤也真的是阿美族,表哥亦真有其人,她在動畫裡從自己的成長經驗取得靈感,說出同代人的喜與憂,從女性視角出發,叩問家在哪裡,幸福何在。表面上它給出的答案是回歸家庭,其實是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再思索往後的日子該怎樣走下去。

(原刊於《號外》第 499 期,本文為修訂版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