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瑙──教電影吸一口殭屍的血

茂瑙──教電影吸一口殭屍的血

殭屍電影歷久不衰,回溯這個電影類型的鼻祖,定會提到茂瑙(F.W. Murnau,1888-1931)。1922年,他執導的《吸血殭屍》(Nosferatu)打開了妖魅陰森的大門,為日後驚慄電影奠下典範。

茂瑙的《吸血殭屍》並不是第一部以吸血鬼德古拉伯爵(Dracula)為題材的電影,卻是廣為人知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僵直的殭屍從棺材裡升起,長著利爪一樣的指甲,張口可見吸血毒牙,以鮮血飽腹,帶著老鼠與瘟疫到來,巨大的恐怖影子投射在牆壁上,猶如揮之不去的噩夢。茂瑙在此把 Bram Stoker 原作的吸血伯爵故事發揚光大,駭人的不只是怪異造型,更是導演透過表現主義的光影設計,營造出來的詭異氛圍。

茂瑙善用明暗對比和視覺效果,逼近人物的心靈暗角。《吸血殭屍》以黑影製造恐懼,《浮士德》(Faust,1926)更是利用畫面線條與光影構圖,呈現角色的內心掙扎。跟《吸血殭屍》同年公映的《魅影》(Phantom,1922),最令人叫絕的一幕,是主角被執念所困身心俱疲,走在街上竟看到旁邊的房屋向他傾斜,茂瑙還利用特製佈景,使一整列房屋的影子移動起來,在主角身後窮追不捨。《最後一笑》(The Last Laugh,1924)的酒店老職員被貶職,由看守大門調去看守廁所,當他偷偷奪回象徵威嚴的制服後,亦看見整座酒店朝他傾斜的幻象,彷彿要倒下來,沉沉地壓在他身上。

《最後一笑》以流麗攝影見稱,毋須對白,純以畫面交代故事,並以首創的巧妙設計,讓當時笨重的攝影機彷彿翩然起舞,拍出不少有趣鏡頭。譬如主角在家裡喝醉,天旋地轉,他竟好像坐上旋轉木馬,背後景物左右旋轉,然後他夢見自己變成大力士,一眾賓客看他單手拋起千斤行李,鏡頭越過酒店大堂的旋轉門,畫面像夢遊一樣,也是醉眼看世界。自我安慰的尾聲安排主角在酒店餐廳大吃大喝,鏡頭的迅速移動,亦正好營造峰迴路轉的感覺。

1919年,德國建立威瑪共和,費立茲‧朗(Fritz Lang)首執導筒,茂瑙同樣在這一年拍了他的首部電影。當費立茲‧朗埋首創造《大都會》(Metropolis,1927)的未來世界景觀,茂瑙就用影像潛挖人心的幽蔽迷宮。茂瑙完成《浮士德》後,被霍士公司重金禮聘去美國拍片。《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1927)講已婚年青農夫受城市女郎迷惑,竟有了殺妻念頭,這何嘗不是魔鬼引誘浮士德的變奏?丈夫打算下毒手的一刻始終良心未泯,反而讓兩夫妻有機會從頭開始重度蜜月。那應該也是茂瑙與荷里活的蜜月期。兩口子旁若無人走在馬路中心熱吻的那一場,既浪漫又別有一份幽默調皮。

《日出》在奧斯卡贏了三個獎,包括影后和最佳攝影,在默片年代結束前綻放光芒,可惜票房失利,其後他拍《四魔鬼》(4 Devils,1928)和《都市女郎》(City Girl,1930)都被迫更改結局。到了《禁忌》(Tabu: A Story of the South Seas,1931),茂瑙暫時離開荷里活,到大溪地取景,在新天地吸一口新鮮空氣,這本是他與紀錄片導演羅拔‧費哈提(Robert Flaherty)合作的計劃,但後來意見不合,費哈提淡出,他自資獨力完成。離開本是為了回來,他卻在影片首映的前幾天遇車禍,新作就成了遺作。

茂瑙英年早逝,沒看見希特拉上台,但有人會解讀《吸血殭屍》是預示了納粹興起。茂瑙對不見容於世的角色感興趣,也有人會連繫到他的同志身份。《最後一笑》的老職員尊嚴受創,亦有人理解為威瑪時期的國人寫照。茂瑙德國時期的電影暗黑,在美國完成的《日出》則相對樂觀,那是暴雨過後期待的日出。他以純熟的電影語言,為日後許多電影作出示範,英國權威電影雜誌《Sight and Sound》不久前邀請世界各地影評人票選影史經典,《日出》就名列第五,也是默片之中排名最高的一部。

(刊於《U Magazine》第 370 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