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九十年代的《高校教師》,我才知道森田童子。我總是疑心,七十年代森田童子自彈自唱的歌受到日本年輕人喜愛,多少跟當時學生運動的挫敗有關。搜尋 Youtube,果然有人把森田童子的歌,配上日本「全共鬥」運動的畫面:學生佔領校園,與警察對峙,安田講堂上飄揚著旗幟,然後是水炮和催淚彈。由於不懂日文,只能從零碎的二手資料中知道,高中時她因為學生運動而退學,二十歲那年因為朋友去世而開始寫歌。傳說她因為喜歡馬奈名畫《吹短笛的男孩》,就以「童子」為藝名。她真名叫什麼,似乎沒有人知道。出版了七張唱片後,就徹底引退,據說結了婚。知道的就這麼多。其中關鍵詞是:學園鬥爭、挫折、友人之死。而她的臉孔總是藏在墨鏡後面。聽她的歌,總有一陣難以言喻的哀傷,脆弱的呢喃,好像訴說著青春的孤寂與創痛。
〈我們的失敗〉
曲、詞:森田童子
在充滿春天氣息的陽光裡
沉浸在你溫柔中的我
一直都是個懦弱的人吧
與你聊天,說得累了
不知不覺地沉默下來
只有代替舊日火爐的電熱器
像燃燒般火紅
那家地下爵士咖啡店
仍然有著我們不變的身影
彷彿惡夢一般,時間毫無緣由地消逝
只剩一個人的房間裡
找到你喜歡的 Charlie Parker
可是我想你已經忘了我吧
看見了變得沒用的我
我想你也會吃驚吧
那個人還好嗎
那都已是過去的事了
Youtube 裡的森田童子:
球根栽培の唄(球根栽培之歌):「球根栽培的花開了/就好像孤立無援的你/在桌子的角落綻放/你說一旦死了也好/喝了酒的/笑著的你從側臉看起來/不知哪裡像極我的花//油印的運動傳單隨風飛舞/戴著紅色頭盔的你/找到了我/握著我的手/你知道球根栽培的書嗎/孤立無援的生命在燃燒/就像火焰一般綻放」(注:「球根栽培」源於五十年代日本共產黨將製造汽油彈作武裝鬥爭的書以《球根栽培法》書皮作偽裝。)(source)
みんな夢でありました(大家都曾在夢中):「那個時代究竟意味什麼/那時的悸動究竟意味什麼/大家都曾在夢中/近乎悲哀地/一如最初的你和我在這裡/我已不再言語了吧/我已不再歌唱了吧/大家都曾在夢中/雖然一無所有/但我們仍一心一意佇立著/校園大道與火焰一同燃燒/那是個下雨的星期五/大家都曾在夢中/閉上眼睛就看見你悲哀的笑臉/我們在河岸那端/我們在風中/大家都曾在夢中/倘若一切能再重來/我們又會選擇怎樣的人生」
ぼくたちの失敗(我們的失敗):森田童子的墨鏡。是暫時唯一見到她出鏡的 MV。
さよならぼくのともだち(再見我的朋友):罕見她現場演出的片段。
たとえばぼくが死んだら(也許我真的死了):日劇《青と白で水色》的片段,先有一小段宮崎葵 (!) 的清唱。「也許我真的死了/請把我忘記/請在我最喜歡的菜花田裡/為這個孤獨的我哭泣/也許在難眠的晚上/在幽暗海邊的窗前/緩緩的海風/靜靜地呼喚我的名字/也許滴滴雨點/濺開杏花瓣瓣/離鄉的浪子/翻起衣領上路/也許每次擦著火柴/把悲傷燒掉/請收下我的淚水/意下如何?」
ラスト・ワルツ(最後的華爾茲):電影《高校教師》片段,找著久違的遠山景織子。「我不說明天更美麗/與你在一起的時光那麼短暫/已足夠使我懷念/這個晚上/所有事情將會終結/至少讓我與你共舞一曲/最後的華爾茲/從黑暗房間窗外/看見地上陽光燦爛/看見自由/這個時候/所有的一切遠離我/如果如此年輕的日子結束的話/至少讓我與你共舞一曲/最後的華爾茲/un deux trois/我不說明天更美麗/與你在一起/un deux trois/所有的一切不復返/un deux trois/所有事情將會終結/un deux trois/至少讓我與你共舞一曲/最後的華爾茲/un deux trois」
參考:森田童子研究所
聽著想哭呀!
你還這般擲一枚催淚彈過來,我反對!
智良,不是故意來擲催淚彈啊!雖然那些歌那些畫面真令人想哭。
在網上看到不少內地網頁都對森田童子有誤解,譬如把學生運動錯解成升學競爭,以為那只是少女的哀傷,而不知道其實是時代的哀傷。
你講的內地網頁我沒看過,我的直覺是「去政治化」,不過「去政治化」很難查證,而且它立刻要面對「你這樣說是太政治化吧」的質問,這些我們都知道。
我想,「少女」的孤獨哀傷不會去到那個濃度和深邃,而且「我們的失敗」的「我們」所指明顯不是普通男女感情關係的。它指向一個物質與非物質的「共同體」和互連,並且知道「我們」之間的脆弱連繫已被徹底剪斷。森田童子的温柔所以那麼温柔,不是情愛之傷所呼喚吧…
自說自話完畢。
第一次接觸森田童子就是你的介紹。
我想童子的魅力,就在於嘗試接近青春既缺憾。不知以下的名詞會否拼湊出這缺憾美?
小武,任逍遙,村上春樹,Taxi Driver,The Dreamers,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張懷碑,你好,謝謝留言。
森田童子的歌曾經令我想起《挪威的森林》,然而她給我的感覺,還是比村上春樹沉重。
p.s. 張懷碑好像也是一齣短片的名字啊…
志華
題外話兼補充,
這首《我們的失敗》也給旅法日本樂隊Mondialito改寫成法文。
《Notre Echec》。法文歌詞是一樣的。(只把春天改成夏天…)
M的音樂風格甜美。但這首歌不管怎麼唱,還是憂傷。骨子裡的憂傷,即使窗外豔陽天。
說這筆,是想說森田童子的影響力仍在,不斷借屍還魂。好像一首永不止息的青春輓歌…
你也聽聞過《張懷碑》嗎?
其實張懷碑也是帶著青春的孤寂和創痛的,所以一聽童子就產生共鳴。
希望有機會與你分享。
寧,謝謝你提醒,我也有那一張唱片。但學了一年的法語已忘得七七八八,原來歌詞改成了夏天。其實我也可算是 mondialito 的粉絲,幾年前牛棚那次 mini concert 我已想去,只是最後因事沒去成。在網上有那次 concert 的片段,mondialito 的版本也動聽,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森田童子的版本。
張懷碑,你就是那個張懷碑嗎?我沒有看過,有機會公開放映嗎?
志華,
你這麼一問,我又去把M的法文歌詞找出來,
發現是「五月的陽光」。
我不懂日文,所以不知原文的春天有沒有指定月份。
我自己是以為五月已是初夏。
但我想日人的五月,櫻花盛開,也是春天吧。
謝謝你找來M在香港的演出片段。
我不算粉絲。
但最近發現,前自然捲的娃娃的個人專輯,曲風跟M接近,
原來也是同一個日人監製,怪不得。
寧,謝謝。
我也找了日文歌詞,原句是「春のこもれ陽の中で」,想當然是指春天吧。對香港人(還有法國人)來說,au mois de mai 已算是初夏了,不過如你所說,對日本人而言,大概仍是春天。
我倒嫌娃娃的 La Dolce Vita 太甜美,反而懷念她的自然捲時期了。
謝謝你的呢個”森田童子” post, 讓我知道關於她的許多。你們的討論也好有意思, 我也有日本樂隊Mondialito的第一隻cd , 她來港時我無買到票看, 應該我未到fans的程度吧。
另外, 我聽過了 自然捲 的cd卻唔知點解無中意到, 可能我那天無心情.自然捲的歌曲中, 你們有無推介 ?
小丁,自然捲的歌曲中,其實我最推薦娃娃版本的〈地球嚇了一跳〉,聽得人很心酸,是他們為南亞海嘯所寫的歌,可惜並未收錄在唱片裡。後來有首叫〈蘑菇之歌〉,是為台北「蘑菇」寫的,也值得推薦。 心情好的時候聽〈坐在巷口的那對男女〉其實也不錯。
From 笠井嗣夫
>> 「ぼくたち」は、戦略や戦術の次元で「失敗」したのではない。観念を生き抜くことに挫析したのだ。ここで観念とは、未来へ向けたひとつの幻想といってもいいし、自己と世界をめぐるひとつの物語といってもいい。
“Bokutachi” (we), had not “failed” in a strategical or tactical sense. The frustration lies in the fact of surviving (or living through) the idea. Here what I mean by “idea”, while can be called a fantasy to the future, is equally a narrative concerning the “self” and the world.
minus273, thanks for translating the quote from 笠井嗣夫.
p.s. the original text can be found here.
您好:
在尋找森田童子的相關資料時,發現了您的網站,寫了篇關於森田童子的文章http://blog.xuite.net/stillsea/blog/19252211,冒昧地將您這篇文章的網址設為連結,不知您是否會介意。如果您覺得不妥,能否麻煩您告知一聲,會立刻將連結刪除。謝謝您!
海默,您好,謝謝連結。
志華,冒昧,
我在查關於《如果我死了》的中文歌詞找到了這裡。之前有下載音頻,每天循環播放這樣子。當時看在《藍與白形成的蔚藍色》里的女孩難免會很不舒服,一種壓抑。記得關於那個時代還有一些類似的影片,關於日本整個時代的動盪,金錢價值的重新定義。至於是不是政治意味,我覺得那是每個時代人本身就有的氣息,我們做不到父輩的樣子,有點這種感覺。
裡面看到關於五月,我不認同五月的法國是初夏,反倒像初春。這裡的溫度常年不高,夏天徘徊在三十度左右。但日本此時應該櫻花過了第一季。
子白上
子白,謝謝你留言。《藍與白形成的蔚藍色》我還沒有看過,只是知道裡面用了森田童子的歌。關於那個時代,我想政治上/理想的挫敗,或許也是那時候不少年輕人感到壓抑的原因吧。我沒有去過五月的法國,只是偶然會看到人們形容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學生運動是火紅初夏。你是在法國嗎?我很想再去呢。
其實真的不知道很多革命的事情,或許是平時比較對政治冷漠。我在法國,但是一切並不是未來到的樣子,很現實。巴黎只是外表保留了百年前的樣子,人們的意識早就不是當年,所以也說不上好不好。現在看到的是旅行者很多,但是法國人很慵懶。很久前的留言,在因為我的藝術史的搜集資料又回到了這裡,很欣慰沒有因為電腦重裝錯過。這個安靜的角落,黑色讓我想起了《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不知道志華是不是喜歡黑白電影,推薦《野草莓》。你要是過來玩,可以聯繫我,我還會待幾年。
想問下志華,你放在主頁抬頭的法語有含義嗎?“必須像大象一樣,當他們很不幸,他們會離開。”有潛在的含義嗎?和最近的學運有關?我最近有看到一些報道,不知道怎麼去想這些事,因為視角變了。
子白,你好。《野草莓》我有看過。我幾年前到過巴黎旅行,待了兩星期,感覺還不錯,慵懶也很好。不過我還是喜歡黑白電影裡的巴黎。主頁抬頭的法語來自高達的《斷了氣》 (À bout de souffle),因為我出版過一本小說,叫《失蹤的象》,所以拿了這對白放在首頁,已放了好一段時間了。最近的學運,你是說香港這邊的佔領運動嗎?這兩天圍著政府總部的帳篷都被警察清走了,看著就覺得難過。有機會到巴黎就跟你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