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史匹堡的《機場客運站》公映時,其中一個賣點是他興建了一個樓高三層的機場佈景,於是有人因此說起法國導演 Jacques Tati 的《嬉戲時間》(Playtime)。四十年前,Jacques Tati 為了拍攝《嬉戲時間》,同樣搭建了整個小鎮的現代建築和街景來拍攝,當中有高樓大廈,有商店,有馬路,有停車場,也有機場。不過若果硬要拿《機場客運站》來跟《嬉戲時間》相比,《機場客運站》自然遜色得多了。
《嬉戲時間》堪稱經典,充滿了讓觀眾會心微笑的細節。自導自演的 Jacques Tati 是法國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他在電影裡經常咬著煙斗,身穿乾濕褸,頭戴一頂帽子,像個長腿叔叔,微弓著背,腳步有些遲疑,猶如在大城中迷途的小人物。他的演出有種默劇的節奏感,而他在拍攝電影之前,確實曾當過默劇演員。有人把他比作法國版的差利,但他跟差利在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差別。差利著重個人表演,較多面部特寫,而 Jacques Tati 的電影則較多群戲,多用遠景和長鏡頭來交代場面。Jacques Tati 一生只執導了六齣長片和三部短片,是「慢工出細貨」一族。雖然產量少,1950 年代法國《電影筆記》的安德烈巴贊、杜魯福、高達等人都對他推崇備至,而他亦成了法國電影史上其中一個重要的名字。
Jacques Tati 原名叫 Jacques Tatischeff,生於 1907 年,父親是俄國人,母親則來自一個僑居巴黎的荷蘭家庭,經營製造畫框的家族生意。Jacques Tati 年青時曾打算以裝裱畫框為業,但漸漸發現自己的天份和興趣是觀察和模仿別人的動靜,他常常在朋友面前演啞劇,模擬各種打球和拳擊的動作,後來就索性跑上舞台表演,當上了默劇演員,並開始拍攝和演出一些滑稽短片。1947 年他拍了一部叫 “School for Postmen” 的短片,飾演一個經常撞板的郵差。兩年後他就以這個形象拍了他執導的首齣長片《節日》(Jour de Fête)。
《節日》贏得好評,於是他在1953 年開拍第二部長片《于洛先生的假期》(Les Vacances de M. Hulot)。在這部電影裡,他棄用了之前的郵差形象,而為自己度身創造了一個新的角色,那就是後來在《嬉戲時間》裡出現的長腿叔叔于洛先生。這位于洛先生喜歡與眾同樂,雖然為人沉默寡言,有點笨手笨腳,常常闖禍,譬如出海划艇被誤認作鯊魚,又錯手把度假地點存放的煙花一下子全都點著了,不過性格直率,平易近人。關於于洛先生這個形象,Jacques Tati 說他在服兵役期間,曾經遇見一個理髮師助手,這位助手常常搞不懂來光顧的軍人所屬的官階,因此對上尉和小兵都一視同仁。也許是那份不存私心,不求功利的性格吸引著他,於是他就根據這名理髮師助手為藍本,創造了于洛先生。此後,于洛先生就變成了 Jacques Tati 的化身,亦成為了他其後的《我的舅舅》(Mon Oncle)、《嬉戲時間》和《車車車》(Trafic)裡的主角。
1958 年,他拍了《我的舅舅》。電影一開場,他把所有工作人員的名字印在一個建築地盤入口處的大木牌上,再配上背景的鑽地聲,營造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然後鏡頭一轉,轉入了小巷頭,輕快的音樂響起,一群流浪狗在追逐、覓食,有馬車駛過,那是富有人情味的舊式社會風貌,而電影的名稱 “Mon Oncle” 就像塗鴉一樣,以粉筆寫在磚牆上。電影的故事就在這兩個世界的對比中開始。于洛先生漫不經心的性格,令他在講求實用講究規格的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並弄出了很多笑話。Jacques Tati 以獨有的幽默感,諷刺社會隨著工業化和機械化帶來的刻板生活,調侃當時的中產家庭的勢利,以及人們為了追逐現代科技,追求效率,卻反而成了科技產品的奴隸。他對現代社會的諷刺並不尖酸,卻近似頑童式的惡作劇。
《我的舅舅》在康城影展贏了評審團特別獎,又拿了奧斯卡的外語片獎,於是他進一步挑戰自己,籌劃《嬉戲時間》的拍攝工作。銀幕上的于洛先生遊戲人間,而鏡頭後面的 Jacques Tati 卻是個要求甚高,非常執著的完美主義者,經常因為小小的瑕疵,就回頭重拍整場戲。他拍攝電影中一個看似簡單的鏡頭,足足拍了三天,為的是追求適當的節奏,以及畫面上顏色的配合。他又為了拍出所需的視覺效果,建造了一個模仿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模型小鎮,外號 Tativille。他在片中動用了大量非職業演員,而他總會向每個角色親身示範所需的肢體動作。
由 1964 年 Tativille 完工,到電影拍攝完畢,前後共花了三年時間。他為了拍攝這部電影,耗盡了積蓄,又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最後更因此債台高築。也不知道是他沒抓住潮流,還是他實在走得太快,當時的觀眾似乎不太懂得欣賞《嬉戲時間》。票房失利,令他無法償還債項,一手創立的製作公司被迫清盤。Tativille 在電影完成後亦被拆毀。《嬉戲時間》之後,他轉而替其他電影公司打工,拍了兩部電影,一部是于洛先生系列的完結篇《車車車》,另一是應瑞典電視台邀請,以馬戲班為主題的《馬戲匯演》(Parade)。1982 年,他因肺部血管栓塞,於巴黎病逝。
今時今日,回頭重看《嬉戲時間》,當中的戲謔,無論是針對現代主義缺乏個性的建築風格,針對現代旅行團的填鴨式觀光,還是針對現代社會種種繁瑣手續,其實都走在時代的前頭。Jacques Tati 對聲效的運用亦別樹一幟。他故意把某些聲音放大,又刻意把大部分對白轉換成模糊的背景人聲,令觀眾把注意力放到演員的肢體語言上。《嬉戲時間》沒有明顯的劇情,卻有著各式各樣的小趣味,紛陳於畫面上。Jacques Tati 把現代城市景觀變成了一個偌大的遊樂場,逐層亮燈的高樓大廈像在跟路人打招呼,逐盞亮起的街燈則似在跟駛過的汽車眨眼,片尾大塞車的車龍就變成了旋轉木馬似的遊戲。他彷彿藉著這些影像,告訴觀眾,雖然活在都市裡,無法避開都市生活中人際關係的疏離,以及生活規律的僵化,不過大家可以拿這些東西來開玩笑,因此片名叫《嬉戲時間》,那正是他邀請觀眾一起拿都市秩序來嬉戲的時間。
(原刊於《CREAM》第28期,2005年1月。)
![]() |
![]() |
《節日》 | 《于洛先生的假期》 |
![]() |
![]() |
《我的舅舅》 | 《嬉戲時間》 |
![]() |
![]() |
《車車車》 | 《馬戲匯演》 |